1. 適用範圍:本方法適用於寵物食品中致病性大腸桿菌之檢驗。
2. 檢驗方法:檢體經增菌培養後,以選擇性培養基培養,進行定性分析。
2.1 工作環境:工作平台須寬敞、潔淨、光線良好,操作平台光度100呎燭光以上,密閉室內換氣良好,儘可能沒有灰塵及流動空氣。每15分鐘落菌數不得超過15 CFU/培養皿。
2.2 試藥:氯化鈉、磷酸二氫鉀(KH2PO4)、磷酸氫二鉀(K2HPO4)、結晶紫(crystal violet)、甲基紅(methyl red)、伊紅Y (eosin Y)、亞甲藍(methylene blue)、磷酸氫銨鈉(NaNH4HPO4.4H2O)、磷酸氫二鈉(Na2HPO4)、磷酸二氫鈉(NaH2PO4.H2O)、硫酸鎂(MgSO4.7H2O)、檸檬酸鈉(Na3C6H5O7.2H2O)、乳糖(lactose)、蔗糖(sucrose)、葡萄糖(glucose)、核糖醇(adonitol)、纖維雙糖(cellobiose)、阿拉伯糖(arabinose)、甘露糖醇(mannitol)、山梨糖醇(sorbitol)、膽鹽(bile
salts No.3)、中性紅(neutral red)、溴甲酚紫(bromocresol purple)、亞甲藍(methylene blue)、溴瑞香草藍(bromothymol blue)、酚紅(phenol red)、離胺酸(L-lysine)、黏液酸(mucic acid)、無水硫酸鎂(MgSO4)、尿素(urea)、草酸銨、碘化鉀、氰化鉀、碘、沙黃O (safranin O)、對-二甲胺基苯甲醛(p-dimethylaminobenzaldehyde)、α-萘酚(α-naphthol)、氫氧化鉀、肌酸(creatine)、95%乙醇、無水乙醇、戊醇(amyl
alcohol)、異戊醇(isoamyl alcohol)、鹽酸、硝酸鉀(KNO3)、醋酸鈉(CH3COONa) 、液態石蠟、氫氧化鈉、鄰硝基苯吡喃半乳糖(o-nitrophenyl-β-D-galactopyranoside)、N,N,N',N'-四甲基對苯二胺鹽酸鹽(N,N,N',N'-tetramethyl-p-phenylene-diamine dihydrochloride)、對-胺基苯磺酸(sulfanilic acid)、冰醋酸、萘基乙二胺鹽酸鹽〔N-(1-naphthyl) ethylene
diamine dihydrochloride〕、硫酸銨亞鐵〔Fe(NH4)2(SO4)2.6H2O〕、硫代硫酸鈉(Na2S2O3)、聚山梨醇酯80 (polysorbate 80, Tween 80)、硫酸銨〔(NH4)2SO4〕、丙二酸鈉(sodium malonate)及鋅粉均採用化學試藥級;洋菜(agar)、胰化酪蛋白(trypticase)、心肌浸出物(heart muscle infusion)、硫蛋白腖(thiotone)、聚蛋白腖(polypeptone)、酵母抽出物(yeast extract)、牛肉抽出物(beef
extract)、䏡蛋白腖(proteose peptone)、胰化蛋白腖(tryptone)、牛腦浸出物(calf brain infusion)、牛心浸出物(beef heart infusion)及蛋白腖(peptone)均採用微生物級。
2.3 器具及材料
2.3.1 生物安全操作櫃(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, BSC):第二等級(class II)(含)以上者。
2.3.2 乾熱滅菌器:能維持內部溫度在170 ± 10℃者。
2.3.3 高壓滅菌釜:可達121℃以上者。
2.3.4 冰箱:能維持5 ± 3℃者。
2.3.5 顯微鏡:能放大至1000倍之一般光學顯微鏡。
2.3.6 培養箱:能維持內部溫差在± 1℃以內者。
2.3.7 水浴:能維持水溫溫差在± 0.2℃以內者。
2.3.8 攪拌均質器或鐵胃:能適用於無菌操作者。
2.3.9 燈箱:觀察血清試驗用。
2.3.10 天平:可稱量到2000 g者,靈敏度為0.1 g;可稱量到100 g者,靈敏度為1 mg。
2.3.11 旋渦混合器。
2.3.12 酸鹼度測定儀。
2.3.13 加熱器。
2.3.14 攪拌器。
2.3.15 吸管輔助器或微量吸管。
2.3.16 吸管:已滅菌。1 mL吸管應有0.01 mL刻度;5 mL及10 mL吸管應有0.1 mL刻度。
2.3.17 吸管尖:10 μL、20 μL、200 μL及1000 μL。
2.3.18 培養皿:已滅菌,內徑約90 mm,深度約15 mm,底皿之內外面應平坦,無氣泡、刮痕或其他缺點。
2.3.19 容器:附螺旋蓋之玻璃、聚乙烯、鐵弗龍或其他能耐121℃濕熱滅菌20分鐘以上之三角錐瓶、玻璃瓶或廣口瓶,或無菌袋。
2.3.20 杜蘭發酵管(Durham fermentation tube):外徑9 × 22 mm或其他適用者。
2.3.21 試管:13 × 100 mm、16 × 150 mm或其他適用者。
2.3.22 接種針及接種環(直徑約3 mm):鎳鉻合金,鉑銥或鉻線材質,或可拋棄式者。
2.3.23 載玻片及蓋玻片:適用於染色及鏡檢者。
2.3.24 濾紙及褐色試藥瓶。
2.3.25 蠟筆:塗寫、劃記載玻片時使用。
2.3.26 研缽、杵:研磨試藥用。
2.3.27 無菌濾膜:孔徑0.45 μm或以下之親水性濾膜。
2.3.28 藥勺、剪刀、小刀、鑷子:可滅菌或可拋棄式者。
2.4 試劑
2.4.1 30%氫氧化鈉溶液:取氫氧化鈉30 g,以蒸餾水溶解使成100 mL。
2.4.2 1.0 M磷酸二氫鈉溶液:取磷酸二氫鈉6.9 g,溶於蒸餾水45 mL,徐徐注入30%氫氧化鈉溶液約3 mL至pH值為7.0,再加蒸餾水使成50 mL,冷藏備用。
2.4.3 鄰硝苯基吡喃半乳糖試劑(ONPG reagent):取鄰硝苯基吡喃半乳糖80 mL,溶於37℃蒸餾水15 mL,加入1.0 M磷酸二氫鈉溶液5 mL,冷藏備用,使用時須加溫至37℃。
2.4.4 5 N氫氧化鈉溶液:取氫氧化鈉20 g,以蒸餾水溶解使成100 mL。
2.4.5 5 N醋酸溶液:取冰醋酸286 ml,加蒸餾水715 ml。
2.4.6 50%葡萄糖溶液:稱取葡萄糖5 g,溶於蒸餾水10 mL,以無菌濾膜過濾。
2.4.7 0.5%氰化鉀溶液:取氰化鉀0.5 g,溶於冷卻至5~8℃之蒸餾水100 mL。(氰化鉀劇毒,調製時均應冷卻至5~8℃,保存期限以不超過2週為宜。)
2.4.8 柯瓦克氏試劑(Kovacs' reagent):取對-二甲胺基苯甲醛5 g,溶於戊醇或異戊醇75 mL,再徐徐加入鹽酸,混合均勻後應呈黃色,冷藏備用。
2.4.9 歐普氏試劑(Voges-Proskauer reagent, VP reagents):
溶液A:取α-萘酚5 g,溶於無水乙醇100 mL。
溶液B:取氫氧化鉀40 g,溶於蒸餾水使成100 mL。
2.4.10 氧化酶試驗試劑(Oxidase test reagent):取N,N,N',N'-四甲基對苯二胺鹽酸鹽1 g,溶於蒸餾水100 mL,保存於褐色瓶,冷藏備用,使用期限以不超過一星期為宜。
2.4.11 亞硝酸鹽試驗試劑(Nitrite test reagents):
試劑A:取對-胺基苯磺酸1 g,溶於5 N醋酸溶液125 mL。
試劑B:取萘基乙二胺鹽酸鹽0.25 g,溶於5 N醋酸溶液200 mL。
2.4.12 0.85%生理食鹽水:取氯化鈉8.5 g溶於蒸餾水1000 mL,分裝於容器,經121℃滅菌15分鐘。
2.4.13 甲基紅指示劑(Methyl red indicator):取甲基紅0.1 g,溶於95%乙醇300 mL,再加蒸餾水使成500 mL。
2.4.14 蛋白腖緩衝液(Buffered peptone water, BPW):取蛋白腖10 g、氯化鈉5 g、磷酸氫二鈉(Na2HPO4) 3.5 g及磷酸二氫鉀1.5 g,溶於蒸餾水使成1000 mL,分裝於容器,以121℃滅菌15分鐘,最終pH值為7.2 ± 0.2。
2.5 革蘭氏染色液(Gram stain solution) (註1)
2.5.1 哈克氏(Hucker's)結晶紫液(初染劑):
溶液A:取結晶紫2 g,溶於95%乙醇20 mL。
溶液B:取草酸銨0.8 g,溶於蒸餾水80 mL。
將溶液A與溶液B混合,靜置24小時後以濾紙過濾,取濾液作為初染劑。
2.5.2 革蘭氏碘液(媒染劑):
取碘化鉀2 g及碘1 g,於研缽研磨5~10秒,加蒸餾水1 mL研磨,次加蒸餾水5 mL研磨,再加蒸餾水10 mL,研磨至碘化鉀和碘完全溶於蒸餾水,將此溶液注入褐色瓶,再以適量蒸餾水洗滌研缽及杵後,以此洗液併入,使溶液達300 mL。
2.5.3 哈克氏複染液(複染劑):
取沙黃O 2.5 g,溶於95%乙醇100 mL,供作複染原液。使用時,取原液10 mL,加入蒸餾水90 mL,作為複染液。
註1:革蘭氏染色液因放久可能失效,購買成品時,要注意其保存期限;自行配製者,應檢查其染色效果。
2.6 血清
2.6.1 致病性大腸桿菌多價本體抗血清(Polyvalent "O" type antisera)。
2.6.2 致病性大腸桿菌單價本體抗血清(Monovalent "O" type antisera)。
2.7 培養基
2.7.1 磷酸胰化蛋白腖培養液(Tryptone Phosphate broth,TP)
單倍濃度 雙倍濃度
胰化蛋白腖(tryptone) 20 g 40 g
磷酸氫二鉀(K2HPO4) 2 g 4 g
磷酸二氫鉀(KH2PO4) 2 g 4 g
氯化鈉(NaCl) 5 g 10 g
聚山梨醇酯80(Polysorbate 80) 15 mL 30 mL
蒸餾水 1000 mL 1000 mL
加熱溶解後,分裝於容器,以121°C滅菌15分鐘,最終pH值為 7.0±0.2。
2.7.2 腦心浸出培養液(Brain heart infusion broth, BHI)
牛腦浸出物(calf brain infusion) 200 g
牛心浸出物(beef heart infusion) 250 g
䏡蛋白腖(proteose peptone) 10 g
氯化鈉(NaCl) 5 g
磷酸氫二鈉(Na2HPO4) 2.5 g
葡萄糖(glucose) 2 g
蒸餾水 1000 mL
加熱溶解後,分裝於容器,以121°C滅菌15分鐘,最終pH值為7.4±0.2。
2.7.3 伊紅亞甲藍培養基(Levine's eosin methylene blue agar, L-EMB)
蛋白腖(peptone) 10 g
乳糖(lactose) 10 g
磷酸氫二鉀(K2HPO4) 2 g
洋菜(agar) 15 g
伊紅Y (eosin Y) 0.4 g
亞甲藍(methylene blue) 0.065 g
蒸餾水 1000 mL
加熱沸騰溶解後,分裝於容器,以121℃滅菌15分鐘,最終pH值為7.1±0.2。培養基注入培養皿前,應搖動混合,使絮狀沈澱物分散均勻,搖動時應避免產生氣泡,培養皿約倒入15~20 mL,凝固後打開皿蓋約1/2~1/4,使培養基之表面乾燥。已注入培養皿之培養基宜當天使用,冷藏備用者應於使用前檢查有無雜菌之污染。
2.7.4 馬康奇培養基(MacConkey agar)
䏡蛋白腖(proteose peptone) 3 g
蛋白腖(peptone) 17 g
乳糖(lactose) 10 g
膽鹽(bile salts No.3) 1.5 g
氯化鈉(NaCl) 5 g
中性紅(neutral red) 0.03 g
結晶紫(crystal violet) 0.001 g
洋菜(agar) 13.5 g
蒸餾水 1000 mL
加熱沸騰溶解後,分裝於容器,以121℃滅菌15分鐘,最終pH值為7.1±0.2。
2.7.5 血液基礎培養基(blood agar base, BAB)
心肌浸出物(heart muscle infusion) 375 g
硫蛋白腖(thiotone) 10 g
氯化鈉(NaCl) 5 g
洋菜(agar) 15 g
蒸餾水 1000 mL
加熱沸騰溶解後,分裝於容器,以121℃滅菌20分鐘,最終pH值為7.3 ± 0.2。
2.7.6 三糖鐵培養基(Triple sugar iron agar, TSI)
聚蛋白腖(polypeptone) 20 g
氯化鈉(NaCl) 5 g
乳糖(lactose) 10 g
蔗糖(sucrose) 10 g
葡萄糖(glucose) 1 g
硫酸銨亞鐵〔Fe(NH4)2(SO4)2.6H2O〕 0.2 g
硫代硫酸鈉(Na2S2O3) 0.2 g
酚紅(phenol red) 0.025 g
洋菜(agar) 13 g
蒸餾水 1000 mL
加熱沸騰溶解後,分取5 mL注入試管,以118℃滅菌15分鐘,最終pH值為7.3±0.2。滅菌後作成斜面培養基,斜面長度約4~5 cm,斜面底部之深度約2~3 cm。
2.7.7 尿素培養液(Urea broth)
尿素(urea) 20 g
酵母抽出物(yeast extract) 0.1 g
磷酸二氫鉀(KH2PO4) 9.1 g
磷酸氫二鈉(Na2HPO4) 9.5 g
酚紅(phenol red) 0.01 g
蒸餾水 1000 mL
溶解後,經無菌濾膜過濾,分取濾液1.5~3 mL,注入已滅菌之試管,最終pH值為6.8±0.2。
2.7.8 溴甲酚紫培養液(Bromocresol purple broth)
蛋白腖(peptone) 10 g
牛肉抽出物(beef extract) 3 g
氯化鈉(NaCl) 5 g
溴甲酚紫(bromocresol purple) 0.04 g
蒸餾水 1000 mL
加熱溶解後,分取約2.5 mL注入裝有發酵管(觀察氣體產生者,如葡萄糖、甘露糖醇、乳糖)之試管,以121℃滅菌10分鐘,最終pH值為7.0±0.2。冷卻後,各試管分別加入經無菌濾膜過濾之50%葡萄糖溶液278 μL,使培養液中葡萄糖之最終濃度為5% (w/v)。含核糖醇溶液、纖維雙糖溶液、阿拉伯糖溶液、甘露糖醇溶液、乳糖溶液及山梨糖醇溶液之溴甲酚紫培養液配製方法亦同。
2.7.9 胰化蛋白腖培養液(Tryptone broth)
胰化蛋白腖(tryptone) 10 g
蒸餾水 1000 mL
加熱溶解後,分取5 mL注入試管,以121℃滅菌15分鐘,最終pH值為6.9±0.2。
2.7.10 離胺酸脫羧酶培養液(Lysine decarboxylase broth)
蛋白腖(peptone) 5 g
酵母抽出物(yeast extract) 3 g
葡萄糖(glucose) 1 g
離胺酸(L-lysine) 5 g
溴甲酚紫(bromocresol purple) 0.02 g
蒸餾水 1000 mL
加熱溶解後,分取5 ml注入附有螺旋蓋之試管,以121℃滅菌15分鐘,最終pH值為6.8±0.2。
2.7.11 氰化鉀培養液(Potassium cyanide broth)
基礎培養液
聚蛋白腖(polypeptone) 3 g
氯化鈉(NaCl) 5 g
磷酸二氫鉀(KH2PO4) 0.225 g
磷酸氫二鈉(Na2HPO4) 5.64 g
蒸餾水 1000 mL
加熱溶解後,取1000 mL裝於容器,以121℃滅菌15分鐘,最終pH值為7.6±0.2。以安全吸球吸取0.5%氰化鉀溶液15 ml,加入基礎培養液1000 mL,混合均勻,分取1~1.5 ml注入已滅菌之試管。
2.7.12 MR-VP培養液(MR-VP broth)
蛋白腖緩衝液粉末(buffered peptone-water powder) 7 g
葡萄糖(glucose) 5 g
磷酸氫二鉀(K2HPO4) 5 g
蒸餾水 1000 mL
加熱溶解後,分取5 mL注入試管,以121℃滅菌15分鐘,最終pH值為6.9±0.2。
2.7.13 柯塞爾氏檸檬酸鹽培養液(Koser's citrate broth)
磷酸氫銨鈉(NaNH4HPO4.4H2O) 1.5 g
磷酸二氫鉀(KH2PO4) 1 g
硫酸鎂(MgSO4.7H2O) 0.2 g
檸檬酸鈉(Na3C6H5O7.2H2O) 3 g
蒸餾水 1000 mL
溶解後,分取10 mL注入附有螺旋蓋之試管,以121℃滅菌15分鐘,最終pH值為6.7±0.2。
2.7.14 醋酸鹽培養基(Acetate agar)
醋酸鈉(CH3COONa) 2 g
氯化鈉(NaCl) 5 g
無水硫酸鎂(MgSO4) 0.2 g
磷酸二氫銨(NH4H2PO4) 1 g
磷酸氫二鉀(K2HPO4) 1 g
溴瑞香草藍(bromothymol blue) 0.08 g
洋菜(agar) 20 g
蒸餾水 1000 mL
加熱沸騰溶解後,始加入無水硫酸鎂並混搖均勻。分取8 mL注入試管,以121℃滅菌15分鐘,最終pH值為6.7。滅菌後作成斜面培養基,斜面長度約5 cm。
2.7.15 黏液酸鹽培養液(Mucate broth)
蛋白腖(peptone) 10 g
黏液酸(mucic acid) 10 g
溴瑞香草藍(bromothymol blue) 0.024 g
蒸餾水 1000 mL
蛋白腖加熱溶解後,始加入黏液酸,再徐徐注入5 N氫氧化鈉溶液,攪拌使完全溶解,分取5 mL注入附有螺旋蓋之試管,以121℃滅菌10分鐘,最終pH值為7.4 ± 0.1。
2.7.16 黏液酸鹽對照培養液(Mucate control broth)
蛋白腖(peptone) 10 g
溴瑞香草藍(bromothymol blue) 0.024 g
蒸餾水 1000 mL
加熱溶解後,分取5 mL注入附有螺旋蓋之試管,以121℃滅菌10分鐘,最終pH值為7.4±0.1。
2.7.17 吲哚亞硝酸鹽培養基(Indole nitrite medium)
胰化酪蛋白(trypticase) 20 g
磷酸氫二鈉(Na2HPO4) 2 g
葡萄糖(glucose) 1 g
硝酸鉀(KNO3) 1 g
洋菜(agar) 1 g
蒸餾水 1000 mL
加熱沸騰溶解後,分取11 mL注入試管,以118℃滅菌15分鐘,最終pH值為7.2±0.2。
2.7.18 丙二酸鹽培養液(Malonate broth)
酵母抽出物(yeast extract) 1 g
硫酸銨〔(NH4)2SO4〕 2 g
磷酸氫二鉀(K2HPO4) 0.6 g
磷酸二氫鉀(KH2PO4) 0.4 g
氯化鈉(NaCl) 2 g
丙二酸鈉(sodium malonate) 3 g
葡萄糖(glucose) 0.25 g
溴瑞香草藍(bromthymol blue) 0.025 g
蒸餾水 1000 mL
加熱溶解後,分取3 mL注入試管,以121℃滅菌15分鐘,最終pH值為6.7±0.2。
2.8 檢液之調製(註2)
以無菌操作稱取檢體25 g,置於無菌鐵胃袋或已滅菌均質杯內。加BHI培養液225 mL,均質2分鐘。將已均質化之檢體混合液供作檢液。
註2:處理含油脂量多、不易勻散及易起泡沫之檢體時,應加入適量已滅菌之乳化劑(如Tween 80,使其於檢液中濃度為1 %),並充分振搖,使之乳化。
2.9 增菌培養
將2.8節之檢液於室溫振盪培養10分鐘,再靜置10分鐘使檢體自然沉澱,取上層BHI培養液於另外已滅菌之容器,於35℃培養3小時,使細胞復甦(resuscitation)。移入等量之雙倍濃度之TP培養液,於44±0.2℃培養20小時。
2.10 分離培養
增菌培養之2.9節TP培養液鉤取一種環菌量,分別在L-EMB及馬康奇培養基表面劃線後,於35℃培養20小時,觀察所形成菌落之生長狀態,若為可疑致病性大腸桿菌者,菌落中央呈暗紫色,扁平,帶有或不帶金屬光澤,在馬康奇培養基上之菌落為紅色、無色、或淡粉紅色,挑取至少5個可疑菌落接種於血液基礎培養基,於35℃培養24±2小時,供作革蘭氏染色、生化試驗及血清型別試驗用。
2.11 鑑定試驗
2.11.1 革蘭氏染色(Gram stain):
(1) 加適量0.85%生理食鹽水於載玻片上,以接種針(或環)鉤取適量菌株,均勻塗抹成薄抹片,風乾後迅速通過火焰3~4次微熱固定,勿直接火烤。
(2) 初染:將已固定之抹片,用哈克氏結晶紫液染1分鐘,水洗。
(3) 媒染:加革蘭氏碘液作用1分鐘,水洗。
(4) 脫色:用95%乙醇洗至不再有紫色褪出時,再水洗,此步驟僅約30秒,惟視抹片之厚薄而定。
(5) 複染:用哈克氏複染液複染30秒,水洗。
(6) 風乾。
(7) 鏡檢:呈現深紫色者為革蘭氏陽性菌,呈現淡紅色者為革蘭氏陰性菌。結果為革蘭氏染色陰性,無芽胞桿菌者,則為可疑致病性大腸桿菌。
2.11.2 生化試驗:自2.10節之血液基礎培養基鉤菌,作以下試驗。
2.11.2.1 初步試驗
2.11.2.1.1 硫化氫產生試驗(H2S production test):鉤菌利用斜面劃線及穿刺法接種方法,TSI斜面培養基,於35℃培養20±2小時,培養基呈黑色者為正反應,否則為負反應,致病性大腸桿菌為負反應。
2.11.2.1.2 尿素酶試驗(Urease test):鉤菌接種於尿素培養液,於35℃培養20±2小時,培養液由橘紅色變為紫紅色者為正反應,仍維持橘紅色者為負反應,致病性大腸桿菌為負反應。
2.11.2.1.3 阿拉伯糖發酵試驗(Arabinose fermentation test):鉤菌接種於阿拉伯糖溴甲酚紫培養液,於35℃培養20±2小時,培養液由紫色變為黃色者為正反應,否則為負反應,致病性大腸桿菌為正反應。
2.11.2.1.4 吲哚試驗(Indole test):鉤菌接種於胰化蛋白腖培養液,於35℃培養24±2小時,加入柯瓦克氏試劑0.2 mL,輕輕搖動後靜置10分鐘,上層呈現紅色,則為正反應;否則為負反應,致病性大腸桿菌通常為正反應,經上述試驗確認為可疑致病性大腸桿菌時,始繼續進行以下試驗。
2.11.2.1.5 鄰硝苯基吡喃半乳糖試驗(ONPG test):自2.11.2.1.1節之可疑致病性大腸桿菌反應之TSI培養基斜面上鉤菌,置於含有0.85%生理食鹽水0.2 mL之試管,作成懸浮液後,再加入一片浸過鄰硝苯基吡喃半乳糖試劑之濾紙小圓片,輕輕搖動後,於35℃培養6小時,濾紙小圓片變成黃色者為正反應,否則為負反應,致病性大腸桿菌為正反應。
經鄰硝苯基吡喃半乳糖試驗確認為可疑致病性大腸桿菌時,始繼續進行以下試驗。
2.11.2.2 第二步試驗(註3)
2.11.2.2.1 核糖醇發酵試驗(Adonitol fermentation test):鉤菌接種於核糖醇溴甲酚紫培養液,於35℃培養48小時,培養液由紫色變為黃色者為正反應,否則為負反應,大部分致病性大腸桿菌為負反應。
2.11.2.2.2 氰化鉀試驗(KCN test):鉤菌接種於氯化鉀培養液後以橡皮塞封緊試驗管口,於35℃培養48±2小時,每隔24小時觀察一次,培養液由清澈狀變為混濁狀者為正反應,仍維持清澈狀者為負反應,致病性大腸桿菌為負反應。
2.11.2.2.3 離胺酸脫羧酶試驗(Lysine decarboxylase test):鉤菌接種於離胺酸脫羧酶培養液,徐徐注入液態石蠟至高約2.5 cm,於35℃培養96 ± 2小時,每隔24小時觀察一次。培養液維持原紫色者為正反應,由紫色變為黃色者為負反應,大部分致病性大腸桿菌為正反應。
2.11.2.2.4 歐普氏試驗(VP test):鉤菌接種於MR-VP培養液,於35℃培養48±2小時,取培養液1 mL至另一已滅菌之試管,加入歐普氏試劑之溶液A 0.6 mL及溶液B 0.2 mL後,再加入少許肌酸,振搖均勻,經2~4小時後觀察結果,呈現粉紅色則為正反應,否則為負反應,致病性大腸桿菌為負反應。
2.11.2.2.5 纖維雙糖發酵試驗(Cellobiose fermentation test):鉤菌接種於纖維雙糖溴甲酚紫培養液,於35℃培養48±2小時,培養液由紫色變為黃色者為正反應,否則為負反應,致病性大腸桿菌為負反應。
2.11.2.2.6 檸檬酸鹽利用試驗(Citrate utilization test):鉤菌接種於柯塞爾氏檸檬酸鹽培養液,於35℃培養72~96小時,呈現混濁狀,則為正反應;仍維持原澄清狀則為負反應,致病性大腸桿菌為負反應。
2.11.2.2.7 乳糖發酵試驗(Lactose fermentation test):鉤菌接種於乳糖溴甲酚紫培養液,於35℃培養48±2小時,產生氣體者,則為正反應;未產生氣體者,則為負反應,致病性大腸桿菌為正反應。
2.11.2.2.8 丙二酸鹽試驗(Malonate test):鉤菌接種於丙二酸鹽培養液,於35℃培養48±2小時,每隔24小時觀察一次。培養液由綠色變為藍色者為正反應;仍維持綠色者為負反應,大部分致病性大腸桿菌為負反應。
2.11.2.2.9 甘露糖醇發酵試驗(Mannitol fermentation test):鉤菌接種於甘露糖醇溴甲酚紫培養液,於35℃培養48±2小時,顏色由紫色變為黃色,且有氣體產生者為正反應;否則為負反應,大部分致病性大腸桿菌為正反應。
2.11.2.2.10 葡萄糖發酵試驗(Glucose fermentation test):鉤菌接種於葡萄糖溴甲酚紫培養液,於35℃培養48±2小時,顏色由紫色變為黃色,且有氣體產生者為正反應;否則為負反應,大部分致病性大腸桿菌為正反應。
2.11.2.2.11 甲基紅試驗(MR test):將2.11.2.2.4節剩餘之MR-VP培養液再培養48±2小時,加入甲基紅指示劑0.3 ml,輕輕搖勻,仍為紅色,則為正反應;否則為負反應,致病性大腸桿菌為正反應。
2.11.2.2.12 醋酸鹽氧化試驗(Acetate oxidation test):鉤菌接種於醋酸鹽培養基斜面上,於35℃培養48±2小時,每隔24小時觀察一次;斜面上有菌體生長且培養基由綠色變為藍色者為正反應;否則為負反應,大部分致病性大腸桿菌為正反應。
2.11.2.2.13 黏液酸鹽利用試驗(Mucate utilization test):鉤菌分別接種於黏液酸鹽培養液及黏液酸鹽對照培養液,於35℃培養48±2小時,每隔24小時觀察一次。黏液酸鹽培養液由藍色變為黃色,而黏液酸鹽對照培養液仍維持藍色者為正反應;否則為負反應,大部分致病性大腸桿菌為正反應。
2.11.2.2.14 氧化酶試驗(Oxidase test):鉤菌接種(避免使用鎳鉻製品)於血液基礎培養基,於35℃培養24±2小時,鉤取菌落後塗抹於滴有氧化酶試劑濾紙上,10~15秒後變為深藍紫色者為正反應;否則為負反應,致病性大腸桿菌為負反應。
2.11.2.2.15 硝酸鹽還原試驗(Nitrate reduction test):鉤菌接種於吲哚亞硝酸鹽培養基,於35℃培養18~24小時,取培養液3 mL至另一已滅菌之試管,加入亞硝酸鹽試驗試劑A及試劑B各2滴,輕輕搖勻後觀察結果,呈現紅紫色則為正反應,若顏色無變化時加入少許鋅粉而有紅紫色呈現時則為負反應,否則亦為正反應。致病性大腸桿菌為正反應。
2.11.2.2.16 山梨糖醇發酵試驗(Sorbitol fermentation test):鉤菌接種於山梨糖醇溴甲酚紫培養液,於35℃培養48±2小時,培養液由紫色變為
黃色者為正反應;否則為負反應,大部分致病性大腸桿菌為正反應。
註3:對於部分致病性大腸桿菌類似Shigella不產氣、無運動性、乳糖發酵較慢者,在離胺酸脫羧酶試驗、醋酸鹽氧化試驗、粘液酸鹽利用試驗中,其中一次或一次以上為正反應。
2.11.3 血清型別試驗:經革蘭氏染色及生化試驗確認為可疑致病性大腸桿菌陽性時,自2.11.2節鉤菌接種於血液基礎培養基,於35℃培養24小時,鉤取約3~5倍火柴棒頭之菌量,懸浮於0.85%生理食鹽水3 mL,於100℃加熱1小時或121°C加熱15分鐘,以900 ×g離心20分鐘,去除上清液,再以0.85%生理食鹽水0.5 mL懸浮菌體,取菌液備用。利用蠟筆在載玻片上畫成兩部分,大小約1 × 2 cm,於一部分滴入多價本體抗血清1滴,混合均勻,再於另一部分加入0.85%生理食鹽水30 μL,作為對照組。各吸取懸浮菌液5~10
μL,分別滴入載玻片上之兩部分內,混合均勻,反覆前後傾斜搖動1分鐘後觀察結果。正反應者有凝集現象,負反應者及對照組則為無凝集現象,致病性大腸桿菌為正反應。致病性大腸桿菌多價本體抗血清試驗呈正反應時,續以單價本體抗血清重複上述步驟進行確認。
註4:血清型別試驗可參考使用經確效認可之市售套組,並依其產品說明進行檢測。
2.12 判定:致病性大腸桿菌陽性者,應符合下表所列之結果。
備註:如使用經確效認可之市售培養基、生化檢測套組或鑑定系統,其檢驗結果有爭議時,以本檢驗方法為準。